說起豆選,顧名思義就是用豆子選舉,把豆子當作選票,是為了幫助那些不識字的農民行使權利的一種方式,在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。那么豆選是在哪里發生的?豆選是什么意思?豆選有何價值?針對以上三種疑問,跟小編來一探究竟吧。
豆選是在哪里發生的
豆選的場景發生在鄄城縣舊城集。1942年6月,***北方局發出了《對目前冀魯豫工作的指示》,要求邊區全黨全*把發動群眾作為中心工作,隨即冀魯豫區黨委召開了工作會議,決定在邊區開展民生運動。可以說,*歷史上最早的真正的民選村*,就在舊瓷碗中誕生。這樣的選舉方式,閃現著人類智慧的光芒。而參與這場豆選的瓷碗,如今被收藏在菏澤冀魯豫邊區紀念館內。
陜甘寧邊區,1945年冬,彥涵從陜西到了河北,1947年土改運動中,他任河北省獲鹿縣大河村工作組組長。根據當時的親身經歷,他創作了《豆選》等作品。彥涵回憶道,他作為土改工作組組長,要讓農民們自己選出自己的干部,可是農民不識字,有人就想出了讓大家往候選人碗里投豆子的主意。讓農民在投票時能自由無慮地表達意愿,豆選在這樣的環境中應運而生。
豆選是什么意思
大豆選舉,這是一種直接參與的方式,也是陜甘寧邊區農民事業參與的主要方式農村更多的是采用了“豆選法”,即用豆子(什么豆都行,如蠶豆、黃豆、綠豆)作選票進行選舉。具體做法是,選舉時候選人背對著選民在選舉會場的前面坐成一排,在每一個候選人背后放一個碗,每個碗上貼上候選人的名字。凡是18歲以上的村民領到應選干部職數的豆子,村民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將豆子放在“中意”的候選人的碗里,最后根據碗中的豆數確定村***的人選。
豆選有何價值
“豆選”實現對封建農村社會進行深刻變革的重要途徑,通過 “豆選”,****在邊區根據地有效地推廣了選舉的*,賦予了廣大民眾選舉的權利,廣大民眾實現了有史以來從未有過的,真正體現了翻身當家做主的深刻的社會變化。一粒再尋常不過的豆子,卻具有不一樣的事業內涵,對我們今天的立法工作仍具有積極的啟示意義。